廣和中醫減重 中醫減肥 你該了解數十年有效經驗的中醫診所經驗技術~
中醫減肥需要強調身體體質,只要能識別出個人肥胖的因素,然後根據個人的體質和症狀,施以正確的為個人配製的科學中藥,減肥成功可被期待,已經有很多成功案例。這也是我們在中醫減重減肥領域有信心的原因。
廣和中醫診所使用溫和的中藥使您成功減肥而無西藥減重的副作用,也可減少病人自行使用來路不明的減肥藥所產生的副作用,不僅可以成功減重,配合飲食衛教得宜,就可以不復肥。
廣和中醫多年成功經驗,為您提供安全,有效的減肥專科門診。

中藥減重和西藥減重差異性:
目前普遍流行的是藥物減肥法,藥物減肥法分為中藥減肥法和西藥減肥法。有些人也會選擇抽脂等醫美方式。
但是在我們全套的中藥減肥計劃中,除中藥外,還有埋線幫助局部減肥的方法。
西藥減肥,除了雞尾酒療法外,早年流行的諾美婷也是許多人用西藥減肥的藥物。
但是近期大多數人都開始轉向尋求傳統中藥不傷身的方式來減肥,同時可應用針灸,穴位埋入等改善局部肥胖。

許多人不願嘗試中醫減重最大原因:
減肥的最大恐懼是飢餓。廣和中醫客製化的科學中藥。根據個人需要減少食慾,但是又不傷身,讓您不用忍受飢餓感
讓您不用為了減重,而放棄該攝取的營養。

廣和中醫還使用針灸和穴位埋線刺激穴位,促進血液循環和減肥。
許多人來看診的人,都相當讚許我們的埋線技術,口碑極好!
這類新型線埋法的效果可以維持約10-14天 但不適用於身體虛弱,皮膚有傷口,懷孕、蟹足腫病人,必須要由醫師評估情況才可。
如果您一直想要減肥,已經常試過各類坊間的西藥還是成藥,造成食慾不振或是食慾低下,甚至出現厭食的狀況,營養不良的情形


請立即尋求廣和中醫的協助,我們為您訂做客製化的減重計畫,幫助您擺脫肥胖的人生!

廣和中醫診所位置:

廣和中醫深獲在地居民的一致推薦,也有民眾跨縣市前來求診

醫師叮嚀:病狀和體質因人而異,須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才能對症下藥都能看到滿意的減重效果。

廣和中醫數十年的調理經驗,值得你的信賴。

RV15VDEVECPO15CEWC15

 

「中國人是否出於必要而食用非常規動物,或者它實際上味道很好?」這是美版知乎上一條老外的提問。顯然這位老外對我們為什麼吃一些動物感到好奇,但實際上吃什麼需要理由嗎?能補充人體所需蛋白質和營養才是最終決定權。 ... 而這裡所說的非常規動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是有區別的,在西方文化中常規食用動物是雞、羊、豬、牛等,而在中餐文化里除了這些還有鴨、鵝、兔子、鯉魚、草魚等等動物。在西方飲食文化中,他們相對保守一些,而在中餐文化中我們很少有食物限制的禁忌。 ... 早期的時候因為人均資源少的原因,我們必須研發很多食物,來填飽一家人的肚子。這時候我們會研究哪些動物可以吃,以及怎麼吃,不可以吃的問題。這是出於必要原因,因為它們能趕走飢餓,能為人體提供大量營養。 實際上西方人早期也經歷了這樣的生活,也有什麼都吃的習慣。飢餓沒有差別,也沒有人種膚色之分。 ... 那麼為什麼在後期他們開始吃一些「常規」的動物?這很大原因是因為宗教的興起,像基督教就規定了很多動物他們不能吃,從而西方人就更喜歡那些能允許吃的動物了。而任何不在他們信仰里規定的動物,被其他人吃了就是怪異的。 中餐里我們很少有這樣的宗教限制我們不能吃什麼,並且豐富的烹飪方式(在早期烹飪方式的誕生是研究食物怎麼吃,到後來這些烹飪方式就變成了研究怎麼好吃)。豐富的烹飪方式解決了怎麼吃的問題。 ... 現在我們再回到這個問題上,首先非必要動物是站在西方飲食文化上看的,在我們的文化中我們會認為是必要動物,這是飲食文化差異造成的。 在後期因為我們烹飪文化的發展,從早期為了填飽肚子而吃,演變成因為好吃而吃。這實際上是因為味道很好。 而在現今,大多數中國人其實能吃的食物都是很常見的食物,當然這裡的常見食物可能對很多老外來說依然是非常規的,比如豬腳、雞爪、鴨舌、鴨脖等等這樣的食物。所以當一些老外認為中國人什麼都吃是一種偏見。 ... 當然一些食物中也的確存在一些非常規動物,在早期是必要的,在後期就是非必要的。一些人吃它可能是因為財富的問題,或者彰顯身份。比如燕窩、海參、這些食物。 ... 我們吃一些非必要動物還和中醫醫藥價值有關,以些動物被認為有醫藥價值。比如穿山甲,一些人吃它是相信它們的肉可以「清理血管」適合孕婦食用等等,但實際上這些效果比例與其他肉沒什麼不同。 在味道方面,味道很好的確還會出現一些老外認為的非常規動物。例如,蛇在廣東頗受歡迎,它的質地類似於雞胸,但非常多汁,可以吸收菜中添加的任何風味。飯店中送達的大多數蛇是農場飼養的無毒蛇,但有些人認為毒蛇的味道更好。另一個著名的非常規肉源是青蛙,更具體地說是牛蛙,它們的味道也像多汁的雞胸肉。 ... ​在一些非常罕見的情況下,非常規動物由於不必要(至少在開始時)成為肉的來源。例如,驢肉火燒在保定很受歡迎,但在工業化前的時代,驢是馬的常見替代品,可用於勞動,對於貧困的農村家庭來說吃它並不是因為味道,而是因為生老原因處理它們的最佳方法是吃掉它們,而現在人們吃它們的確是因為味道好。

 

 

內容簡介

★ 《紐約時報》、《新共和》、《美國學人》與中國各大媒體爭相報導

  你有想過為什麼要上大學嗎?

  難道,全球的高等教育教出來的不是有用人才,
  而只是一群優秀的綿羊,只會順從地往同一方向前進?


  教育體制就像生產工廠,我們都是受害者!
  臺灣、美國、全球都面臨相同的困境,該怎麼辦?
 

  曾任職耶魯大學的教授威廉.德雷西維茲(William Deresiewicz)
  在常春藤名校求學、工作的這些年頭,看到無數學生被教育制度綁架;
  雖然這些名校畢業生,外人看來猶如「人生勝利組」,
  實際上卻也焦慮、膽怯和迷失,茫然無主見、缺乏創新思考,甚至與社會脫節,
  就像一群優秀的綿羊,只敢順從的朝同一方向前進。

  但人生無分勝負,只要能實踐夢想,何來贏家輸家?
  因此,威廉.德雷西維茲教授寫了一封信要給20歲的自己,
  希望當年迷惘的少年,可以有人這樣指點迷津。

  這也是寫給準備考大學、正在讀大學、曾經念過大學的你,
  還有各級學校的老師、政府教育單位的官員與家長們,
  這封信探討了四大主題,讓我們思考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

  1.我們為什麼會變成優秀且迷途的綿羊?
  教育體制如何局限學生的人生選項,只剩下學習與追求成功?
  元凶竟然是整個社會的價值觀!

  2.在現有的體制內,我們如何突破局限,奪回自己的人生?
  第一步,先思考為什麼要上大學?
  再來,找出方向與風險,還必須具備失敗的勇氣,該怎麼做?
  最後,成為懂得如何對權力提出質疑的真領袖,不只為了競爭力。

  3.如何拯救現有的教育體制?
  .想讓學生創新且獨立的思考,學校最好重視人文「博雅」課程
  .老師多把心思放在教學,少點研究吧!
  .破除名校排行迷思,不是名校也能有好教育,找一所會關心你的學校。

  4.為什麼教育體制會造成現在的局面?如何改善?
  .家庭、企業、政府的要求,認為成績與學歷代表一切。
  .改變入學條件、降低學費、改善經費來源......教育體制就能全盤改變。

  如果你不願當一隻優秀的綿羊,想活出不悔的人生,必讀本書!

【深思推薦】(依姓氏筆劃排列)

  作家 小野
  天主教光仁中學校長 江書良
  清華大學榮譽講座教授 李家同
  臺北藝術大學研發長 林劭仁
  臺灣師大附中校長 洪仁進
  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 胡悅倫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孫中興
  新北市立板橋高中校長 高栢鈴
  詩詞男神 張仲宇
  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 張美蘭(小熊媽)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 許添明
  親職專欄作家 陳安儀
  保障教育選擇權聯盟總召集人自學教父 陳怡光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游進年
 
  「如果你的人生還尚未遇到一位貴人,讓你思考為什麼走進這個教育體制,那這本書就會是你最棒的禮物。」──詩詞男神/張仲宇
 
  「如何自省、賦予大學生『宇宙之精神』?本書應是很好的解答。」──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張美蘭(小熊媽)
 
  「拒絕成為優秀的複製羊!」──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西維茲 (William Deresiewicz)


  2008年前在耶魯大學擔任英國文學副教授,身兼入學申請委員會成員。書評與散文經常發表於《紐約時報》、《國家》(The Nation)、《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美國學人》、《圖書論壇》(Bookforum)等。曾入圍2008、2009、2011年的國家雜誌獎,與2011、2009年的國家書評人傑出評論獎。經常受邀至全美學校與領袖會議演講美國教育現況,散文〈孤獨與領導〉成為美國軍方、企業界、商學院、著名的亞斯平學會(Aspen Institute)的教材。

  個人網站:BillDeresiewicz.com

譯者簡介

章澤儀

  畢業於政治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曾任職於出版社、網路科技公司與廣告代理商。
  現為英日中通譯。除非屬出版品之商業委託案外,亦有譯作《別管大白鯊》、
  《眾神的學校》,以及漫畫《Keroro軍曹》、《詐欺獵人完結篇》漫畫等等。

目錄

【推薦序】菁英教育的缺憾與醒悟。/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 張美蘭(小熊媽)
【推薦序】拒絕成為優秀複製羊!/親職專欄作家 陳安儀
【前言】耶魯教授寫給二十歲自己的一封信,思考上大學意義。

Part 1 高等教育為什麼讓我們變成迷途的綿羊?
第1章 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其實很茫然
第2章 升學制度,承襲權貴的舊包袱?
第3章 孩子變功利,父母是幫凶?
第4章 高等教育商業化,學生變成「顧客」?

Part 2 在現有的體制內,我們如何突破局限?
第5章 為何讀大學?教育是為了學習思考。
第6章 開創人生──克服對失敗的恐懼,工作與志向有無限可能
第7章 領導能力──躋身真領袖,不代表當上商業巨亨。

Part 3 如何拯救現有的教育體制?
第8章 經典名著──學文學、藝術幫助你找到自我
第9章 心靈引導──教師必須熱忱、師生需要互動
第10章 排行榜迷思──非名校一樣能給好教育

Part 4 教育體系如何造成現今的局面?
第11章 大學也搞世襲?學生備受呵護,與社會脫節
第12章 改變入學條件、降低學費、改善經費來源……體制就能改變
 

推薦序

菁英教育的缺憾與醒悟

──親職作家/閱讀推廣人 張美蘭(小熊媽)

  我常常受邀去大學做「生涯規劃」的演講,可能是因為我本人畢業後的生涯,很不傳統吧?自從台大商研所畢業後,我曾去過花旗銀行,度過風光又高薪的日子,但是最後又放棄這光環、從廣告公司當個小AE、去誠品書店當企劃、又到美國當雙語老師,最後成為一個搖筆桿的人。
 
  我的人生前半,就是所謂菁英教育,後半,則是不斷歸零、自省、與自我實現的追尋。這本書談的,很大部分是走向這目標的鼓勵。
 
  如同作者所言,現代的大學漸漸變成職業訓練班。外子是大學教授,卻常常要幫孩子補考功課、輔導就業等事情。哈佛大學前校長說的對:大學已然忘卻其重要的使命,就是幫助學生了解自己、認清自己所為何來。
 
  問題是,現代的老師越來越不敢得罪學生,因為大學視學生為「顧客」,顧客是要被迎合的,討好的。現在校園處處是學生當家的氣氛,連高中生的制服都不可以被管!當學校、教育局處少了高遠的教育理念去引導學生,反而處處討好學生,也難怪學生會變得耽於享樂、忘了追求人性更高遠的內涵。
 
  當學校以商業導向,把學生當作顧客,這對學生的長遠福祉是不感興趣,但教育卻是應該相反:施教者要顧念學生長遠的福祉,所以要不斷詰問、而不是學生要什麼、給什麼。
 
  在《臨死的五大遺憾》一書中,作者在安寧病房服務最常聽見的死前遺憾,是:「我希望能有勇氣過自己真正想做的生活,而非別人所期望的生活!」不過很可惜的是,現今大學生,多半還時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喜歡什麼、將來想做什麼?
 
  我在大學講授「生涯規劃」的課程裡發現:越是菁英的大學,孩子們的眼神也越迷惘,對未來的想像越拘束…因為一路上他們被要求的,就是考高分、進好學校、到大企業!他們對分數錙銖必較,因為對文憑的過度渴求,或多或少限制了他內在的發展,讓他們無法尋找真正的熱情或追尋夢想。
 
  多年前,我在台大求學時,記憶最深刻的就是行政大樓前的「傅鐘」,此鐘每節上下課都會鐘響二十一聲,因為台大故校長傅斯年曾說過:
 
  「一天只有二十一小時,剩下三小時是用來沉思的。」
 
  不過,現在越來越多優秀的學生,漸漸變成了優秀的綿羊……如何自省、賦予大學生「宇宙之精神」?本書應是很好的解答。
 
推薦序

拒絕成為優秀複製羊!

──親職專欄作家/陳安儀

  剛看到這本書名時,有點莫名其妙。等開始閱讀這位耶魯教授寫給二十歲自己的一封信,提到:「我是工廠生產線上的一個產品,既然身邊的每個人都覺得這條生產線設計得合情合理,我也就理所當然的被塑型」時,我才恍然大悟什麼是「優秀的綿羊」,而大笑不已!
 
  原來,「優秀的綿羊」指的正是菁英教育中那「茫然的一代」。正如同書中一位在最高學府教書的朋友,看到學生們倒背如流的默出文豪詩作、連標點符號都無誤時,感歎地說道,看到學生在課堂寫作業,就好像「看到一群純種馬在跑場上繞圈子」。
 
  教育不僅是「做功課」、「寫答案」、「考試拿第一」。教育不只是為了學習套裝知識和套裝技能,而是為了讓你學習思考、找到自我。然而,曾幾何時,一流大學中的學生都一窩蜂的選修同樣的科系、選擇類似的課程,走上差不多的人生。這些別人眼中的人生勝利組,能夠把事情做得很出色,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而做?
 
  如果大家都只敢走一條別人都走的路,只想在競爭中拿第一,卻從不曾思考自己這樣做的目的為何?結果為何?價值為何?那麼,確實,你只是一隻優秀乖順的綿羊。在同樣一條的生產線上,盡頭只有文憑和名利。即便是大家眼中的菁英,卻只是重複又重複同樣的人生道路,最終甚至迷失了自己的方向。
 
  有一次,我有一個朋友,毅然決然辭掉做了十幾年穩定的高薪工作,跑去周遊列國。我問他為什麼突然決定這樣做?他回答我:「我不想要自己的一生,都花在汽車雨刷的一個零件上。即便我把這個零件賣得呱呱叫、賣到全世界,這到底對我的人生有什麼意義?」於是,在不惑之年將屆時,他決定去「尋找自己」。
 
  還有一位大學生,讀了六年大學,取得了醫學院文憑之後,在畢業典禮上把文憑獻給了父母。之後他昂然的說:「我已經替你們拿到了名校的畢業證書,現在,我要開始做我自己。」然後他一頭鑽進公益事業單位,去做一個快樂的社工。
 
  這群「優秀的綿羊」,花費了生命中最青春寶貴的時光,從教育系統中一路往上,爭排名、拿學分、取得最優秀的成績,然而,往往到了中年,才開始了解自己、追求人生。這種狀況,不光是亞洲,美國、歐洲,都逐漸開始注意到這個嚴重的教育問題。菁英教育,培養出了許許多多、功成名就的綿羊,然而他們卻沒有勇氣跳脫一切,活出自己不一樣的人生。
 
  這是一本寫給年輕人看的書,也很值得為人父母者一讀。菁英教育的問題,除了讓社會鴻溝更深之外,也讓菁英孤立於小團體內,無法和其他族群溝通,以至於不識人間疾苦、不敢走出舒適圈,
 
  或許,每個人在上大學前,都該好好的讀一讀此書,思考自己究竟為什麼要上大學?上大學的意義在哪裡?然後,拒絕做一隻優秀的綿羊,活出不悔的人生。

前言

耶魯教授寫給二十歲自己的一封信,思考上大學意義

  這本書其實是一封信,寫給二十歲時的我自己;信裡所說的事情,都是當年的我在剛進入大學時所渴望聽到的引導和鼓勵──比方說,要求我思考上大學所代表的真正意義。

  我跟現在的許多孩子一樣,其實這些年來的年輕人也多半是,大家都說要讀大學,我就跟著去,懵懵懂懂去過一段四年的空白;又認為大學只是「下一階段」,是離開高中之後要去的下一個地方,在那學點什麼再出來,然後再去做下一件事,可能是找間研究所之類的地方繼續讀。我們的前方高懸著語焉不詳的目標:地位、財富、出人頭地;換言之,就是「成功」。我們把學校當成往自己臉上貼金的場所,想當然爾要選最有名的地方擠進去,至於它實際提供的教育,以及我們為何需要它,包括它能夠如何幫助我們追求自我實現、培養獨立思考的心智,或是找尋我們在這世間應走的道路,那都是填志願表之外的事。如同當代的年輕學子,我是工廠生產線上的一個產品,既然身邊的每個人都覺得這條生產線設計得合情合理,我也就理所當然地被塑型。
 
  我在一九八一年開始讀大學。這套系統在當時算是起步不久,卻無疑地已經是一套環環相扣的緊密制度。我在本書中提到的英才教育,指的不僅是頂尖名校如哈佛、史丹佛或威廉士學院,還包括廣義的二線菁英學校,連同其上下游的各級教育機構如公私立明星高中、家教課輔與補習班、模擬題庫和參考書、各類入學許可的申請程序,甚至是大牌研究所與求職錄取率的關係,以及普羅大眾和家長們的心態。是的,我們的英才教育體制正是由這繁多的環節構成。
 
  這套體系對孩子和我們的社會有何影響?孩子們如何掙脫它的束縛?我們要如何化解?這些是本書要探討的主題。我曾在耶魯大學開課講授關於友誼的文學作品,某一天我們卻突然討論起獨處的重要性。我對學生們說,內省的能力至關重要,它是開創心靈生活的關鍵,而內省的工夫又必須從與自己獨處開始做起;學生們很快就聽懂,儘管他們可能從來沒被要求去思考內省、獨處和心靈生活之類的議題,然後其中一個人問了:「所以您的意思是,我們不過只是一群非常優秀的綿羊嗎?」
 
  當然不盡然。但在長達二十四年的常春藤聯盟生涯之後,包括在哥倫比亞大學從學士到博士的求學階段、五年的研究所助教、以及在耶魯任教的十年,我的確這麼想過。這套英才生產系統專門製造聰明、有才華且能夠受激勵的學生,卻也替他們附加了焦慮、膽怯和迷失,還有不充足的好奇心和目標認知力,以至於他們會被困在特權的泡泡裡,順服地朝同樣的方向前進,能夠把事情做得很出色卻不知道自己為何要做。二○○八年,就在我準備走出這道門之際,我用類似主題寫下一篇專文〈英才教育的缺點〉,並且發表在小型人文季刊《美國學者》 (American Scholar) 上。
 
  我以為那篇文章頂多不過幾千名讀者,不料它竟是一鳴驚人,短短數週即達到十萬次點閱,之後又倍增,顯然觸動了人們的神經。當該文從一介離職教授的牢騷變成許多的讀者回函,而其中絕大多數來自於在校生和應屆畢業生時,我知道自己已經喚醒了他們心底共同的不滿:他們察覺自己被體制蒙蔽而昧於人生真諦,彷彿被套上了枷鎖而無法構築自己的未來。
 
  在那之後,我到全國各地演講,與年輕學子問答,聽他們講述許多故事,同時引發我更多的省思;與他們的對談始終不曾間斷,使得這段歷程也成為一種教育,而此書則反映了那些對談。我儘量用他們的語言來探究這些主題,卻也不忘提醒自己應設法明瞭這些學生的需要、協助他們去自主思考。坊間多的是談論高等教育的書籍,但就我所知,沒有一本在談論高等教育受教者,更少聆聽他們的心聲。
 
  此書分為四個部分,首先是討論高等教育制度,如何局限學生的人生選項到只剩學習和成功擇一;教育顯示了社會價值觀,而它也同時傳遞著這套價值觀;我經常批評某些一心一意往名校鑽的孩子,但我實際上是在指責他們的背後主使者──也就是我們這些大人。
 
  第二部分是說明學生和社會大眾在此制度中能夠如何自救,包括大專院校的存在理由、如何找出生命的另一途徑,以及躋身真領袖的意義。
 
  第三部分延續前面的論點,進一步講述人文博雅教育之目的、人性之價值,還有教師熱忱與小型課堂之必要性。我的重點不在於告訴年輕人該上哪間學校,而是告訴他們為何要上學校。
 
  第四部分回歸到大環境的課題:我們的社會要求這套系統去製造領導階層,即所謂的菁英人才,以司掌各級機關、政府部門和企業,成效如何呢?顯然是不如預期。大人們施加給孩子的壓力,到頭來反令自己受害。我要重申,這整個英才教育計劃的運作期已經夠久,我們實在應該來好好檢討、重新思考一番。

  另外要說明的是,我在書中評論菁英人才和高等知識分子,並不是籠統或偏頗地抨擊特定族群,也沒有挑起對立的意思,而是僅僅將之當作一個代稱,泛指整個社會體系中的高階決策群;這些人政治上可能是守舊派或自由派,也可能是商界人士、專家學者,或者沒那麼出名的企業中小主管之流。凡是頂著名校的光環,鑽營於社會以壟斷既得利益的贏家都算。這本書也是該族群的描繪與刻劃。我認為他們退出歷史舞台的時候已經到了。

譯者序

同為優秀綿羊的心路歷程。
譯者/章澤儀

 
  我翻譯過《東大特訓班》──一部教人以東京大學為目標、鑽研於東大入學應試的漫畫書。儘管它充滿著升學主義的色彩,卻是處處珠璣,其中尤以「進東大不是為了金字招牌,而是為了這一生起碼要有一次──你確知自己曾為了爭取最好而多麼努力過」,以及「(教育)應培養耐得住貧瘠土壤的馬鈴薯,而非溫室中的蕃茄」的觀念最引我共鳴。這些論點也同時說明,有智之士擇名校而讀,不應把目標放在養尊處優,而應該是為了接受更多的歷練。縱觀人生路,意志力永遠是令人愛不釋手的成功利器。
 
  至於本書,例舉美國大學生的成長和求學心路歷程,其中扭曲的名校情結,以及名校生的盲目與茫然,台灣的讀者或許能夠想像。
 
  華人父母愛孩子,傾向於代替孩子行使重大決定,為的是貢獻己力,求子女在人生路途的平穩順遂,都是天性使然,無可厚非。當我們習慣用儒家的孝道界定親子之間的權利義務,卻用法家的手法去執行時,難免拙於思考,父母應如何看待子女的人格獨立與人權。我一直以為西方文化注重個人隱私和理性法治,在這方面頗有省思,然而此書所揭露的當代美式高等教育觀,卻是呈現出一片的迷思與失措。
 
  在舊制聯考的篩選之下,我的高中和大學時期都在傳統名校中度過,但家庭背景促使我意識到自身與周遭環境的不同。傳統名校就是個滿園菁英的地方,多數孩子(包括我父母那一輩在內)是長期被要求「把書讀好就好,家裡的事不用管」,他們或許在學生時期只知順應師長而不知人間疾苦,但到了中年仍能蘊蓄出厚實穩妥的生活體悟和生命智慧,更用他們在學業上的勤奮意志去突破各種社會與人生考驗,也沒什麼不好。作者自述四十八歲才找到解脫,怨嘆三十年心內苦,但假如不是那三十年的矛盾糾葛,或許不會得到今日痛快的大覺醒。名校與否又有何謂呢?馬克吐溫說:「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are born and the day you find out why.」,可見「覺察」才是關鍵。倘若精進於學業有助於發展這種覺察力,倒不必一個勁兒往壞處想。
 
  話說回來,作者寓意勸世,憤慨味濃厚,讀者要先有點心理準備就是了。
 

詳細資料

  • ISBN:9789863426530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272頁 / 25k正 / 14.8 x 21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為何讀大學?──教育是為了學習思考
 
「投資報酬」──現代人談起大學時,經常冒出這個名詞。花多少錢讀大學,讀了大學又可以讓你賺多少錢,諸如此類。大概沒幾個人會追問讀大學應得的「報酬」究竟是什麼吧?是賺更多的錢嗎?只為了找一份工作嗎?說到底,讀大學究竟是為了什麼?
 
高等教育的問題在近年持續發燒,包括學費逐年漲價,學貸升高,以及新一代畢業生在就業市場上面臨的窘境;我們也討論大學的未來,預算緊縮和遠端教學是如何影響現有的學院形式;還有事關長遠發展的國家競爭力,二十一世紀的勞動力,科技和工程人才。我們講東講西,就是從來沒講過快樂幸福和社會的健全性,好像只要有了錢,這兩樣東西就全搞定了似的。
 
誠然,錢不是萬能,但沒錢卻是萬萬不能;工作很重要,財務安全感很重要,國家富強也很重要。問題是,只有這些東西重要嗎?人生不只在於一份工作,工作也不只是為了一份薪水,國家更不只在於其財富。同樣的,教育的意義不只是為了謀得養家餬口的技能,你存在的意義也不只是為了為賺錢貢獻給國家GDP而已。別理那些政客或理財專員的胡說八道,大哉問才是你該常存心中的思考。
 
大學生們聽不聽這些呢?可惜啊可惜,他們的耳邊總是戰鼓隆隆,叫他們往相反的方向行軍去。包括總統在內的政府高層談起高等教育,說的總是數理領域;記者跟時事評論家──有些具備人文背景,倒沒有人是出身護理或工程──則一個勁兒的叫年輕人在學習之路審慎抉擇,順從內心純粹的求知之聲。「十大熱門主修」的排行是指就業市場中最被需求的人力,並不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科目,「十大熱門領域」排的則是平均所得而非工作滿意度;萬一選到排行榜外的冷門科目,例如敬陪末座的人文史哲和本國語言,則免不了要被問一句「你學那個要做什麼?」
 
 

 

 

 

 

 

 

文章來源取自於:

 

 

壹讀 https://read01.com/oAkyMo6.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719010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苗栗更年期發胖的中醫減肥門診台中西屯區輕鬆減肥方式中醫診所竹南腰部瘦身中醫診所蘆竹體質調理減重中醫診所
公館鄉有效的中醫減肥方式 新屋中醫調整體質減重的中醫減肥方式 潭子專業減重減肥中醫門診推薦平鎮有效預防復胖的中醫減肥方式 后里減肥中醫門診諮詢 台中專業減重減肥中醫門診推薦神岡三餐正常,免節食中醫減重方式 楊梅腰部瘦身中醫診所 針灸減肥減重效果好的中壢中醫診所推薦公館鄉減肥中醫門診諮詢 東勢有效的中醫減重配方 中壢中醫埋線推薦的中醫診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i18vv93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